加沙援助点附近已有955人遇害 以军在加沙扩大行动范围

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07-22 02:26:30 来源: 原创

1. 亚洲产俞拍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综合消息:外媒援引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医院和媒体办公室的消息报道称,5月27日至7月20日,在加沙援助点附近遇害的巴勒斯坦人总数升至955人。以色列国防军扩大行动范围,21日对加沙地带中部城市代尔拜拉赫发动袭击。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21日援引加沙卫生部门和医院的消息报道称,自20日以来,92名巴勒斯坦人在援助物资发放点附近试图领取食物时遭以军枪击身亡。另有至少19人死于饥饿。

  以色列国防军承认20日在加沙地带北部向聚集人群“鸣枪示警”,称事件仍在调查中。

  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27日至7月20日,已有955名巴勒斯坦人在援助物资发放点附近遇害。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1日报道称,以军当天向代尔拜拉赫南部和东部街区发动空袭和炮击。

  以色列国防军阿拉伯语发言人阿德拉伊20日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称,以军在代尔拜拉赫附近扩大活动范围。他同时敦促当地民众立即撤离,向南部迁移。外媒称,该“撤离令”涉及以军从未开展过军事行动的区域。

  阿德拉伊20日还向加沙地带北部一些地区居民发出警告称,以军在当地的行动“非常激烈”。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20日警告称,以军对代尔拜拉赫发布大规模“撤离令”,对已经岌岌可危的人道生命线造成又一次沉重打击。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人医疗援助”当天发表声明称,该“撤离令”危及已经严重受损的加沙医疗系统。

  据联合国方面初步统计,代尔拜拉赫“撤离令”覆盖范围约5.6平方公里,约有5万至8万人在当地生活,其中约3万人居住在57个临时安置点内。

  目前加沙地带被列入“撤离令”或划为以军管控区的比例已达87.8%。

  《以色列时报》20日报道称,作为所谓“人道城”计划的替代方案,以军已制定一份新的行动计划,提议在加沙地带逐步占领并控制比目前控制范围更广泛的区域。

  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当天发表视频讲话证实,已将新的作战方案提交以政府。该方案旨在提升增强以军战力、降低战场损耗,通过持续施压迫使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崩溃。(完)

《xinwenlianbo》5yue30rixiaoxi,dangrixiawu,zhonggongzhongyangzongshuji、guojiazhuxi、zhongyangjunweizhuxi、zhongyangguojiaanquanweiyuanhuizhuxixijinpingzhuchizhaokaiershijiezhongyangguojiaanquanweiyuanhuidiyicihuiyi。《(《)新(xin)闻(wen)联(lian)播(bo)》(》)5(5)月(yue)3(3)0日(ri)消(xiao)息(xi),(,)当(dang)日(ri)下(xia)午(wu),(,)中(zhong)共(gong)中(zhong)央(yang)总(zong)书(shu)记(ji)、(、)国(guo)家(jia)主(zhu)席(xi)、(、)中(zhong)央(yang)军(jun)委(wei)主(zhu)席(xi)、(、)中(zhong)央(yang)国(guo)家(jia)安(an)全(quan)委(wei)员(yuan)会(hui)主(zhu)席(xi)习(xi)近(jin)平(ping)主(zhu)持(chi)召(zhao)开(kai)二(er)十(shi)届(jie)中(zhong)央(yang)国(guo)家(jia)安(an)全(quan)委(wei)员(yuan)会(hui)第(di)一(yi)次(ci)会(hui)议(yi)。(。)

辽宁多地发生龙卷风,造成十余名群众受伤,多趟高铁停驶,目前当地情况如何?辽宁为什么频遭龙卷风袭击?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5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出席“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后对记者称,美欧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去风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日对此表示,最近“去风险”成了一个热词,要讨论“去风险”,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风险。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产品推荐

城管执法车未挂牌就上路 官方回应
¥
368.00
4.6分
vivo S17系列
¥
358.00
4.9分
如何看待荔枝新闻《对小美人鱼的嘲讽是思想的倒退》?
¥
3588.00
4.6分
浙江一临时工棚爆燃致5人死亡
¥
5280.00起
4.5分
BIGBANG成员TOP称已退团
¥
3399.00
4.7分
世界上最黑的鱼,深海巨口鱼,出锅后连海王都不敢下嘴了
¥
578.00起
4.8分

最新评论

新程序